欢迎访问智文库网!

《蜀道难》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文学评论家所公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蜀道难》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蜀道难》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3、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

【教学设想】

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允许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

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捋清全诗的思路:围绕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全诗的主旨,分别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中战祸之烈。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整齐划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的难点】

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对诗中典故的运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提问的同时,教师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有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本诗设计两种教学方案:

1、学生自主学习式教学方案。

2、教师导学式教学方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节课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⑴ 通过回忆过去学过的李白的其他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

⑵ 通过查阅其他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⑶ 结合课下注释和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反复诵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⑷ 理清全文脉络。

2、检查预习作业:

⑴ 按课前布置的作业,分小组讨论,相互取长补短,推举代表发言,陈述本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最后内容。

⑵ 教师提问,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⑴ 作者生平及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隋时因罪流徙中亚,他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他自青年时就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曾进住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年幼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教育,青年时接触过道士和纵横家,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权贵,但也有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的诗现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乐府诗约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为《蜀道难》、《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义诗歌的成就。他也是五言、七言绝句的圣手。五绝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以相比;七绝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和王昌龄齐名,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⑵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以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为主),总结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像,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情感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与不平。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是的,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⑶ 《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又据孟《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入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见附录),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以上材料可投影或印发。)

⑷ 字词的检查,可采用让个别学生上黑板默写、上讲台讲解等形式,内容以课下注释为主。

三、阅读训练

1、播放《蜀道难》并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

2、齐读,跟着配乐的诗朗诵,全班齐读,以充分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

3、自读,在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风格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的基础上,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行文脉络。

四、整体感知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际上还是以检查课前的预习为主。)

提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本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像力量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提问: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或全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求惟一,有理即可)。

教师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乱。这三叹分别渗透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间。

五、布置作业

1、诵读全诗,背诵第一段。

2、阅读全诗,弄清每句诗的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背诵情况。

2、进行鉴赏式阅读,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探讨全诗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在诗中,作者写山川自然,不是冷静客观的描摹刻画,而是以奇幻的想像与极度的夸张,从表达主观感受、强烈的反应中去显现蜀道慑人心魄的奇险之势。诗人的想像,出入古今,如大河奔流;所有的想像与夸张都临近或逾越了事物性质的极限,基本上是超现实的。由此形成的意象,一个接一个地急促奔涌,奇意迭出。其中又间以诗人的感叹、惊呼、反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如同乐曲的主旋律,一唱三叹,反复出现于其间,构成了强烈的节奏。这样,这首诗便不仅充分显示了蜀道山川雄奇险峭的气势,而且表现着诗人激的跌宕,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灵魂的飞动和广阔的胸襟。那么,诗歌是通过哪些诗句具体表情达意的呢?我们将逐句研讨。

二、检查背诵

1、指名让个别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出背诵中的字音错误和音节错误(重点语句的音节和感情的变化见教参“诵读提示”)。

2、齐读全文,体会感情基调,为具体分析打好基础。

三、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订正。

1、开头用“噫吁嚱,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嚱”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嚱!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4、诗的第二自然段以对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友人的质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5、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自然段写进“号古木”的“悲鸟”和“啼月夜”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政治远见?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7、“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主旨,为什么诗人要在最后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和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全诗极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险而担忧,“问君西游何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不忍友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结尾一段写蜀地战祸之烈,意在告诫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剑阁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风人之义”便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完满。

四、归纳全文的结构并板书

可让学生先捋清全文的思路、每段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明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领会全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全诗背诵。

2、讨论分析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全诗的背诵情况

1、提问个别学生全篇背诵,也可个别提问后两段的背诵,注意纠正字音和音节,特别是应读出气势来。

2、全班齐读,发现个别读不熟的,或没背下来的,再重新个别抽查,争取让学生全都背下来。

二、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这首诗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由各小组负责同学归纳学生的发言分为几条,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

1、大胆的夸张:

在本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写急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崖转石万壑雷”。写到蜀地的历史则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写到人的惊恐则是“使人听此凋朱颜!”无论是写山写水写情写事,都运用了艺术的夸张。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山水形象的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果真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吗?果真是山高可以回日吗?蜀道之难果真是“难于上青天”吗?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存在这种情形的。这就是艺术的夸张。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形象、面貌,会在夸张这个放大镜里,得到非常鲜明、突出和生动的表现。

2、奇特的想像:

想像,是艺术构思的灵魂,是形象赖以表现的基本方法。本诗作者的想像力是非常奇特的,不是一般的艺术想像,而是纵横变幻、层出不穷、出人意外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多么惊人的想像!为了说明山的高大,他的想像里会出现“六龙回日”,把太阳和高山联系了起来。有时诗人是“心游万仞”,站立在群山之上:“连峰去天不盈尺。”有时他又“思接千载”,回到了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他的想像忽而在高山,忽而在深谷,忽而想到月夜,忽而想到白昼。他的想像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无拘无束,无所不到的。正是借助这种丰富、自由而又奇特的艺术想像,诗人才能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到最适合于表现蜀道山川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六龙回日、黄鹤之飞等等生活现象,并且把它们组织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表现主题,使自己的诗篇产生了一种神奇飞腾的气势。

3、强烈的感情:

《蜀道难》从头到尾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赞叹惊异的情绪。一开始,“噫吁,危乎高哉!”这一声惊叹便强烈地震撼着人心。全诗在每一段具体描绘之后,都有一些单独抒发主观感受情绪的句子。这些表示惊叹的句子,因为它们都是紧接具体描绘之后的诗人的具体感受,所以能在读者的心灵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加强了读者对于自然景物的感受。另外,即使是那些具体描绘也是在强烈的情绪之下进行的,我们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这些诗句时,会感到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情力量冲击和震荡着我们。这种感情是产生于诗人对于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而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来。因此,自然景物就被涂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而诗人的主观情绪也就获得了鲜明的形象性。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不要求有固定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等。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采取适当的语言形式。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体裁的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全诗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长短错落不齐,这是为内容所要求的。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气势奔放畅达,蜀道的高山险川被夸张地表现出来。后半部分写到剑阁的险恶环境时,多用四字短句,跳荡有力,惊恐的情绪在这种语言节奏中得以表现。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绪服务的。诗人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必须有这种纵横崛崎的语言形式;平平仄仄千句一律的句子形式,不足以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在情绪。

三、再听《蜀道难》全诗配乐朗诵,体会诗歌的感情,加深理解

四、布置作业

1、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第三题的第4小题,可以作为研究性课题,课下讨论。

第二方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李白的生平、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2、体会作品本身所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3、品味美丽的诗歌语言及其深刻的含义。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其作品内容含量之大、艺术特色之奇妙为历代评论家所称道,然而无论对其创作目的的认识,还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又使历代评论者仁者见仁,众说不一。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也不应该要求学生对作品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拿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切实达到提高独立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的目的。具体的做法可以按照下列思路进行:课前预习(自学:通过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疏通诗歌大意,提出问题)→课上分组讨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课下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并提自己新的见解)→课上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提出,全班学生发言谈看法,最后解决问题)→课下总结归纳,就作品的某一方面写评论或感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作品的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上内容分四个小组准备,每小组只准备一个问题,要全面、准确,每个问题由各小组出一名代表准备课上汇报。)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通读全诗,熟读全诗,以备课上教师叫起朗读。

3、弄清全文主要内容及感情脉络的发展,准备复述(全班每个学生都准备)。

4、每个人把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写在纸上,在课前由课代表统一收齐交给教师,以供教师备课和课上讨论使用。

《蜀道难》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3、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文学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允许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

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捋清全诗的思路:围绕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全诗的主旨,分别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中战祸之烈。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整齐划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的难点】

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对诗中典故的运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提问的同时,教师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有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本诗设计两种教学方案:

1、学生自主学习式教学方案。

2、教师导学式教学方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节课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⑴通过回忆过去学过的李白的其他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

⑵通过查阅其他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⑶结合课_释和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反复诵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⑷理清全文脉络。

2、检查预习作业:

⑴按课前布置的作业,分小组讨论,相互取长补短,推举代表发言,陈述本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最后内容。

⑵教师提问,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⑴作者生平及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隋时因罪流徙中亚,他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他自青年时就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曾进住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年幼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教育,青年时接触过道士和纵横家,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权贵,但也有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的诗现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乐府诗约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为《蜀道难》、《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义诗歌的成就。他也是五言、七言绝句的圣手。五绝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以相比;七绝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和王昌龄齐名,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⑵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以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为主),总结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像,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情感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与不平。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是的,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蜀道难》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诵读全诗,了解本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脉络。

3、熟悉全诗,提出问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李白是我国历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是李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作。大凡杰出的作品都具有内容丰富、艺术特色多样的特点。因此,学习这样的作品,我们要解放思想,不受前人成说的束缚和制约,敢于思索、敢于想像,拿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二、检查预习作业

1、根据课前布置,由四个小组的代表分别介绍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风格、本诗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在学生介绍的同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订正和补充。有条件的学校,课前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相关内容制成投影卡片、电脑幻灯片或打印成资料发给学生。(有关内容见“方案一”。)

2、让一名学生复述全诗主要内容,并请至少两名学生补充说明。

教师明确:

本诗描述了蜀道山川的艰险,而以惊人的想像力和奔突在想像之中的浓烈情感见长。全诗分三段:第一段,以开辟之奇写蜀道之难;第二段,以奇峻荒凉的景色之令人悚惧写蜀道之险;第三段,由自然而及人间,表现对蜀中可能出现叛乱割据的隐忧,仍然不离“难”、“险”。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朗读:

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每个学生朗读以后,请全班学生指出其朗读过程中的字音和音节的错误,教师应及时订正。

三、分组讨论、交流

分组讨论、交流有两种形式(内容):一种是,教师把收集上来的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系统整理归纳后,编上号,如果问题特别多就分散到几个小组;如果问题少,就全部发给每个小组。另一种是,教师不把收集上来的问题分给各小组讨论,而只让每个小组讨论本组成员提出的问题。

活动方式:

学生:

首先分成活动小组(小组的多少、大小应视班内人数或其他具体情况而定),每个小组应该有一名负责人,负责召集、组织活动并负责做好记录,待下节课全班交流时发言(或给答案,或提问题),其他同学应对每一个问题(或老师分给的题目,或本组同学提的)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的目的。讨论的问题,可以涉及作品的任何角落,小到一个字的读音、解释,大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

教师:

要密切注意每个小组讨论的进程,掌握讨论的时间,巡回辅导,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第一自然段,熟读第二、三自然段。

2、收集各小组讨论后仍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准备下节课发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继续朗读练习。

2、重点鉴赏诗的主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和重要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我们经过课下大量地查阅资料和上一节课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对《蜀道难》这首诗一定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不少新的看法。不过也一定还有不少想不通、弄不明白的问题,那么这节课就来个全班讨论,大家共同提高。

二、朗读背诵

1、提问个别学生,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全班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三、全班讨论、交流

根据上节课分组讨论的情况,全班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要相应变化,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每小组的代表按照老师分给的题号逐一向全班同学汇报(说出答案或提出问题)。

二是全班每个学生不必拘于顺序和形式,随便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对问题的看法。

活动方式:

学生:

按顺序或随便提出自己仍然弄不清的问题,或提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后,全班其他学生可以随便地、不拘形式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同意或反对),并认真做好笔记。

教师:

首先要组织好学生讨论、交流,注意随时调节讨论、交流的气氛,对所有问题要给出较为准确的答案或较为明确的说法。有些问题答案不是惟一的,特别是一些语句含义的理解本来就可以见仁见智,要给学生讲解明白,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应给予肯定,对答案不必要求整齐划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三自然段,熟悉全文内容。

2、就课上讨论、交流的问题中,找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写一篇研究性报告,不得少于700字,下节课课上交流。

参考题:

⑴《蜀道难》一诗的文体特色。

⑵探索李白写作《蜀道难》一诗的背景及目的。

⑶从《蜀道难》一诗看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⑷李白诗风与杜甫诗风比较谈。

⑸诗中有几处用典,作用是什么?

⑹开头连用三个叹词,其用意何在?

⑺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⑻主旨句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何作用?

⑼全诗的夸张。

⑽全诗感情的脉络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

⑾本诗哪些情节体现了诗人奇特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

⑿李白的政治预见性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充分认识《蜀道难》思想内容的精深、艺术特色的绝妙。

2、继续品味《蜀道难》语言的华丽,体会作者胸怀的博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李白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他有许多优点,但也有许多缺点,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对这一历史人物及其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二、检查全文背诵

(检查方法如前。)

三、组织交流

交流方法可以先小组交流,选出好的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全班交流,谁愿发言谁说。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交流。

教师对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交流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指出。

四、布置作业

预习课外诗歌《将进酒》。

〖参考资料〗

剑阁赋

李白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肃飒瑟(猛烈),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指友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尽),我沉吟兮叹息。视东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通“向”)对酒而相忆。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此诗为天宝二年(746)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君平,西汉人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后两句意在告诉友人,官爵地位,早有定局,不必再去算命卜卦。)

《蜀道难》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四、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⑴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⑵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⑶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4、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三。

2、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蜀道难》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蜀道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人教版)第二单元,本课在教材中的第四课。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学习本文应从诵读体验入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充分展开联想,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励学生独特的思路和想象,以自身的学习体验交流思想,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与提高阅读能力。

三、设计思路:

以教材为例,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将文章视为一个整体,抓住主要问题以勾联有关内容,准确把握内容,理解作者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中运用诵读联想分析法把握文中思路,理解作者的情感,品味关键词句,领悟其语言艺术内涵。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对诗歌朗读让学生谈个人最初感受。

2、启发式讨论法:让学生在启发中找出诗中意象并讨论其作用。

3、质疑探究法:让学生把握诗中主旨并作个人理解感受。

五、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从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意象,品味诗境,感受诗人情感。

2 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3 通过感知、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重难点:

1 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 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

3 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七、教学时数:

2 课时

八、教学步骤:

一 、导语设计: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 „看到这些诗句,我们会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他的句子没有多少格律的束缚,他逸兴翻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游行。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 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本诗是乐府旧题的翻新之作,是乐府古诗,以七言为主,杂以其它长短句,参差错落,如行云流水。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乐府诗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 、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辞亲远游”,仗剑出蜀,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供奉翰林,因傲岸不阿,遭权贵谗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诗风豪放、雄奇、飘逸。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与此同时,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所谓“以武犯禁”、

2 “不爱其躯”、“羞伐其德”。三者结合,使李白的思想非常复杂,在他的诗文中再三重复着“功成身退”的思想。

《蜀道难》是天宝初年所作,见注释,他到长安会见贺知章时出示了这首诗,博得“谪仙”雅号,可谓成名之作,杜甫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是指这首诗而言的。

三、 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 理清思路

① 学生自己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听朗读音频,展示多媒体,解决生字词障碍。

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解疑,相互讨论质疑,教师巡回答疑,扫除一部分重点字词障碍。

③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指名尝试分段朗读。要求:口诵文字,心入其境。 练习三。试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并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 1.噫吁嚱,危乎/高哉!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5.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6.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以下可作朗读指导参考,根据学情可不讲或部分指导 A、“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直抒情怀,极言蜀道之难,奠定了诗歌强烈的咏叹基调,统摄全文。“噫吁嚱”是叹词,“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B、“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借传说表现“难”,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C、“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山势高峻,运用了神话、夸张、侧面烘托,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

D、“青泥何盘盘„„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四句近似特写,从行人危困写蜀道难。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E、“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表现“难”。 “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F、“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极写山水的奇险,以示“难”,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G、“剑阁岭炼而崔嵬„„侧身西望长咨嗟。”

由剑阁的雄险景象引出对可能出现的恶劣社会环境的预警。“。“一夫”两句应该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令人不寒而栗,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 4 字一顿。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四、说说议议:

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音韵流畅激扬,节奏回环往复,情感逐次升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先声夺人,定下强烈的感情基调;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其对友人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且照应了开篇,意味深长。

五、拓展运用:

有人把这首改写了一下,请大家对照李白的原诗加以点评。

蜀道难于上青天,山高路陡愁攀缘,更有藩镇如虎蛇,问君何苦去涉险?

1、提问:诗人为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选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鉴赏。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衬托(虚写):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仰胁息、拊膺长叹、凋朱颜。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后句也是衬托,渲染惊险的气氛。“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李白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以及神话传说等相结合,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总之,想象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应该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总结诗歌浪漫主义的特色。(相对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特点表现为:着重表现于对内心情绪的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在形式上,喜欢用瑰丽的语言,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来制造或神奇险怪,或奇妙虚幻的艺术境界。)

六、写写:

针对2-4句话写一段欣赏文字,(题目类型)这几句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所谓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答题时景、情、境三方面缺一不可。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连峰去天不盈尺……崖转石万壑雷”: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七、复习关键字词:

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6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穿。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补充练习题。 板 书:

直抒情怀

来历传说

担心友人旅途艰险

山势高峻

行人危困

喻世途艰难,功业难成

氛围悲凉

山水奇险

对国事的担忧

剑阁雄险

想象丰富

比喻奇特

浪漫主义特色 笔法夸张

韵律流转华美

九、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本课主旨历来争论颇多,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必须给予引导和启发,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 合作、探究地学习是取得理想教学效果。


《蜀道难》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 李白《蜀道难》教学设计

★ 公开课《蜀道难》教学设计

★ 高中语文《蜀道难》精品说课稿

★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必背篇目

★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5篇

★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 2020年六年级上册古诗词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