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文库网!

黔东南州红色景点导游词5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搜集的黔东南州红色景点导游词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黔东南州红色景点导游词(1)

游客们,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天下苗族第一县——台江

1934年12月22日,红军左路纵队三、五军团先后抵临台江县城,守城之敌闻风丧胆,仓惶逃窜,红军没发一枪,威武雄壮地进入县城。24日,红军在台江县城召开群众大会,红军敲锣打鼓向苗族群众宣传道理,斗争土豪官绅,把他们搜刮的民财当场分配给群众,会后红军还镇压民愤极大的作恶分子。当天右路纵队红一军团已进入台江县施洞口一带。25日,红三、五军团分三路离开台江后于26日凌晨抵达黄平。25日,军委纵队进入台江,于26日抵达黄平。

斗富豪、分浮财,除恶霸,大快人心。台江老百姓奔走相告,影响震及全县。苗族人民以歌抒发心声、赞颂红军:“红军红军,苗家救星;红军来了,我们翻身!”当红军离开台江后,有7个年小带病的掉队战士,遭遇土匪而英勇还击,在击毙好几名匪徒后,终因久病体弱,不幸落入土匪魔爪。面对匪徒,七个红军战士慷慨陈词:“我们红军不象你们国民党匪徒,到处抢老百姓。我们脚都烂了,衣服全破了,但是我们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红军是杀不尽的,今天你们杀了我们七个,后面还有千千万万的红军,他们会给我们报仇的!”最后七个勇土齐声高呼:“革命万岁!红军万岁!”英勇就义。

七勇土悲壮遇难,当地老百姓目不忍心睹。一位苗族老人等冒杀人风险,偷偷为七位烈士收殓安埋。解放后,台江县人民政府将将七烈士遗骸,迁葬到县烈士陵园。

红军经过台江虽然只是几天,但是苗族人民却把红军亲人记在心间。红军北上后,苗族人民天天盼望着红军回来。他们唱到:“那年哟,红军来到我们苗乡,斗大的字写干墙上,‘富人不要发狂,穷人不要悲伤,有朝一日天晴朗,我们还要回到你们的地方!’”“穿起草鞋踏刺窝,再苦十年算什么,盼到红军回来后,分田分地好生活,有吃有穿喜洋洋,心焦难过做什么!”

黔东南州红色景点导游词(2)

游客们,现在我们已经进入黔东水电大县——锦屏

黎平会议召开时,右路纵队各部已会合于锦屏河口集结待命。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于12月19日在河口、瑶光苗族人民的全力支持下,以船只、木排、门板架设浮桥,渡过乌下江,向剑河南加堡进军。

1934年12月14日,右路纵队第九军团在黎平中黄兵分两路;一路在老百姓夹道欢迎中进入隆里。红军从隆里过了三天三夜,当地老百姓挨户凑集柴草粮食供应部队,军民打成一片,关系极为融洽。另一路向锦屏的新化、瑶里方向前进;一路直插敦寨,攻打老锦屏—铜鼓城。15日,红军击溃黔军一个团,占领铜鼓城。铜鼓战斗突破了王家烈的北部防线,使红军右路大军顺利西进,并保证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黎平的安全召开。

中央红军右路纵队从锦屏启蒙向河口前进。敌军为阻止红军前进,把韶霭村—塘东村这段路挖坏,并沿路砍树拦塞,红军被迫绕路前行。为了方便部队和当地群众行走,留下一部分红军将此路加以修整。约两天的紧张劳动,修好了这段约两公里的路。当地群众为了寄托对红军的思念,将此路亲切地称为“红军路”。“红军路”一直保持到今天。16日,红军抵达河口。

河口为清水江支流乌下江汇入清水江的当口,一渡两江三上岸。三岸中,东岸为清嘉庆时期从事木材贸易暴富的木商姚继周斥巨资从河滩上修建起来的高12米、总面积270平方米的弯月形平台,其余西、北两岸均为壁陡岩山,地势险要复杂,易守难攻。王家烈部杜肇华等第五、六两团早已奉命在河口乌下江西岸和清水江北岸设防,想凭借河口天险力阻红军。16日,红军右路先头部队为消灭河口对岸的瑶光守敌,保证大部队顺利渡河,在机枪和火炮的掩护下涉水强攻不下,正在此时,从南面塘东下来的援兵赶到,同时从南面沿乌下江下来的另一支红军迅速堵住乌下江西岸上边瑶光寨的敌人后路,并压向河边敌人阵地。

守敌腹背受击,遂沿清水江南往西和渡清水江向北溃逃。红军一部强渡清水江追赶上彦洞,大部队沿清水江追赶至剑河县南嘉堡,共歼守敌200多人。18日 ,右路纵队主力各部在锦屏县河口镇会合。21日,毛泽东、朱德、博古等随军委纵队抵达河口,在瑶光宿营。当时腹泻尚未完全康复的毛泽东经查访后住到寨脚_熙家。

_熙是个私塾先生,同时也是小有名气的草医。毛泽东住进后,向_熙讲明红军是人民自己的军队,要他不要怕,出去把外逃的群众找回来。随后又问了瑶光地方的历史和风俗习惯,并问其否能找到可治腹泻的草药,_熙说马齿苋有消炎和止泻的功能,随后到屋边园中找得一把交给毛泽东,并交代服用方法。

毛泽东住下后,派警卫员到寨上了解情况,警卫员发现一个名叫常帮朝的老人卧病在床,便将他扶到毛泽东住处,毛泽东吩咐警卫员送他几粒药丸服下。常帮朝离开时,跪下口称“谢谢老爷”。毛泽东连忙将他扶起,说“我们不是什么老爷,是中国工农红军,我姓毛。”又叫警卫员将常帮朝送回上寨家中。

在锦屏这块土地上留下了红六军团、中央红军及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光辉足迹,给锦屏各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毛泽东倾情苗侗人民,苗侗人民怀念毛泽东。毛泽东逝世后,听说要建造毛主席纪念堂,黔东南锦屏偶里皆阳寨群众,献送了一颗近两百年的古樟树,这颗古樟树正是见证当年红军经过偶里皆阳时,在树下站过岗、开过会被群众誉为的“红军树”。为了永远纪念红军和红军树,当地群众立下一“红军树纪念碑”,碑文是:“苗岭山高清水长,万里长征过苗乡。播下革命星火种,苗族人民迎朝阳。百年樟树吐清香,红军战士站过岗。永远怀念毛主席,香樟献给纪念堂。”

2001年国家重点水电建工程三板溪电站动工建设,2006年1月大坝建成蓄水,红军经过和战斗过的遗址河口永眠水底。

黔东南州红色景点导游词(3)

游客们,现在我们已经进入苗岭新城——剑河

黎平会议后,从锦屏出发的右路纵队进入剑河南加堡到达南孟后,分兵两路前进:先头部队走新柳、南寨、返皓、董熬于20日占领剑河县城;主力部队走基立、翁座、南哨、白索、巫库于21日开进剑河县城,与先头部队会合。22至23日,红军离开剑河,分两路进兵。一路走柳堡、岑松到元兆于25日到达镇远城东的两路口。另一路为主力部队,沿清水江南岸西进,经中都、南脚、革东,于22日到达施洞口。

在右路纵队进入剑河县境的同时,左路纵队也陆续开进剑河县境。19日,左路纵队的红三军团兵分两路进到罗里寨、八马寿地域。20日红三军团主力从锦屏的瑶光进入剑河南加堡地域。由于三军团有占领台江城的任务,到南加堡后分成两部分前进。一部(红军福建师)从南加连夜出发,经康中进入黎平的高洋。在高洋击败地方民团后,进入榕江朗洞宿营,然后转入剑河的巫莱,在巫莱上坝击败柳金地方民团后在巫送与主力部队会合。而主力于20日晚宿营南加,21日经基立、翁座,至南哨宿营。23日,经九仪、太拥、巫送,与从朗洞方向来的部队会合后,经巫脸渡过巫迷河进入台江县境。

毛泽东和左路纵队的军委纵队,于19日由黎平县城进至勇寨、高场地域宿营,20日经罗里至锦屏上八里宿营,于21日经八受到瑶光宿营,22日沿清水江南岸的苗岭大山脉经柳霁至南寨、柳寨地域。23日沿右路纵队主力行军路线进驻返排,于24日进驻剑河县城。25日离开剑河,沿清水江南岸西进,经中都、南脚、革东后进入台江。

山川资俊杰,时势造英雄! 由黎平出来后的毛泽东一路西行跋涉转战,翻越黔东南雷公山、月亮山、太阳山、佛顶山、羊角岭、老山界、二望山、盘山等。黔东南大山小山无边无际,连绵不断。在黎平县境内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有239座,最高峰老山界海拔达1589米;剑河县境内有著名的老山界山脉(属雷公山),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就有381座,最高的猫鼻岭达1626米。榕江县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有310座;黔东南最高峰雷公山主峰海拔2179米,云环雾绕,直插云霄,遥遥相望的八宝山、骷髅山等山峰,山势险峻、巍峨挺拔,海拔也在1400米以上。

仅在剑河县境毛泽东经过的南寨、返排、新柳一带,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就有猫鼻岭、油三岭、柳练坡、九哨坡、兴隆坪、屋背坡、龙鼻子等。在黎平、榕江、台江、剑河交界地有一首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山,与毛泽东的一生有着不解的情结,毛泽东走出韶山,拉旗上井岗山,后到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再到北京香山,从推倒“三座大山”到“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无不凸现他山一样坚韧不拔、巍峨气派、神奇非凡的品质。从黎平西行北进后,毛泽东连日跋涉,真是“山一程,水一程,万里长征足未停”。面对绵绵群山,莽莽林海,思考着黎平会议后,正确主张被认可采纳,中央确立了新的战略方针,革命形势有了新的转折,濒临绝境的红军转危为安。

看林海苍茫,峰回路转,红军部队千军万马在云山雾海间急驰行进,马蹄声声、十里连绵。甩掉包袱,心情愉快的毛泽东触景生情,《十六字令》三首便是在跃马扬鞭穿越苗岭雷公山的崇山峻岭间孕育而得:“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剌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世纪伟人毛泽东既仁更智。诗词表达了毛泽东驰骋在黔东南这片雄、奇、峻、秀,巍巍连绵的苗岭山脉中,真是似虎归山,如鱼得水。真实地再现了红军长征以来的艰辛历程,尤其是入黔以来红军胜利进军的豪迈情景。抒发和寓意了中国共产党和一代伟人力挽狂澜、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七十多年前的诗词思想,在今天看来还是那么豪迈,七十多年的风雨兼程,七十多年的沧桑巨变,更加证实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好!游客们,让我们看看窗外吧,在苗岭山脉呤颂毛泽东的《十六字令》·······

左路纵队的红五军团,为中央红军后卫,兵分两路,于23日,主力从黎平的高洋进入剑河高定宿营,经九当、乌当沟至南哨。另一部分于22日从锦屏的河口进至南加地域后,然后沿右路纵队路线到南哨与主力会合后分三路行进,主力沿三军团主力行军路线从巫脸进入台江县境,一部进剑河境,然后沿江进台江;一部到久仪后走返召、久敢、里生、加禾、摆伟、巫留进入台江县境。岒

中国工农红军经过剑河县境25个乡镇、113个自然寨。在境内同敌重兵和地方反动势力的搏斗中,披荆斩棘,顽强战斗,前仆后继,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红军也付出了一定代价,近两百名指战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长眠在剑河的土地上。剑河各族人民一直怀念并将永远悼念红军烈士。

红军在剑河广泛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当日,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签发《关于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指示》明确规定在苗族地区“不打苗民土毫,不杀苗民有信仰的保长、乡长”,“绝不应杀牛”,坚决克服一切侵犯群众的行为。

红军爱护百姓,深受群众欢迎和拥戴,至今还流传着“一件毛衣”的故事:在剑河一个苗寨旁,红军遇到一位衣着破烂单薄的60多岁的苗族老妈妈带着她10多岁的孙子饿倒在路边寒风中,毛泽东闻讯赶来问明情况,叫人拿东西给祖孙俩吃,又脱下身上的毛衣,拿出一条被单,叫警卫员拿过两条装满白米的干粮袋,一起送给老妈妈,老妈妈挣扎着坐起来连连作揖,对毛主席和红军战士说:“都衬免猛,修了外绞连”(苗语:恩人呀,谢谢你们的救命之恩)。老人家抹着泪水久久凝视着面容慈祥的毛泽东,拉着孙子跪下磕头。毛泽东扶住祖孙俩:“老人家,不用谢我,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的军队,老百姓的军队。”离去时,祖孙俩一步一回头,连声念着“红军、红军”。

毛泽东在黔东南还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身怀六甲的贺子珍随毛泽东一起长征进入黔东南后,生下了一女儿,毛泽东为了不给部队添麻烦,就把女儿托付给了当地群众。据有关史学家考证,此事有可能发生在剑河一带。建国后中央有关领导和部门曾到剑河寻访,给剑河永远留下了一个历史性的迷。

剑河还是红六军团转战过的地方。1934年9月24日,由军团长肖克、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政委王震率领的17、18两师共6个团9000余人,由锦屏瑶光进入剑河县南嘉,渡江北上,25日至凯寨,受湘军李觉部阻击,24名红军牺牲。红军挥师渡江西移,26日晨又于大广坳遭遇桂军廖磊部伏击,团长赵雄及145名指战员壮烈牺牲。红军继续北上,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怀着沉痛的心情掩埋烈士的遗体时,红军五十四团战旗被谢寨农民陈年贵所拾,并一直珍藏到解放后。1957年,他将这面战旗献给了国家,现藏于遵义会议纪念馆。

为纪念红军英勇战斗精神,缅怀革命先烈,2004年9月,剑河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大广坳战斗遗址修建2000平方米的红军广场,目前已建成烈士墓、纪念亭及战斗简介碑等,还有以红军战士奋勇抗战为主题的花岗岩雕塑、广场墙式浮雕(一组以南加里格搭浮桥渡江内容,一组以大广坳战斗为内容,)将陆续修建。大广坳红军战斗遗址的建立,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黔东南州红色景点导游词(4)

各位游客,你们好!我们就要离开革命老区黎平了。此时,我们的心情和当年红军一样,因为开了一个好的会议而轻松了许多。现在我们正沿着当年毛泽东和红军在黔东南长征的路线驱车直行。我们走的是“毛泽东路线”!

黎平会议后,红军挥师西进。

12月19日,中华苏维埃中央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和中华苏维埃中央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周恩来签发了《为建立川黔边根据地军事行动的决定》,要求中央红军第一军团(除二师编入左路纵队外)和第九军团为右路纵队,在占领剑河后,沿清水江向上游前进,应于12月底占领施秉地区;要求第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及第五军团为左路纵队,经剑河县的革东、台拱(今台江)于12月底占领黄平地区。

中央红军兵分几路挥师向贵州腹地的黔东南进击,把蒋介石围堵红军的十几万军队甩到湘西。蒋介石虽然急令黔军王家烈率部到黔东防堵,无奈王家烈的军队是有名的“双枪兵”(步枪加大烟枪),战斗力极弱,一与红军接触即溃不成军,红军所向势如破竹。12月20日,先头部队红一军团二师六团占领剑河县城,21日,红一军团主力进驻剑河县城。25日夜,红一军团十五师四十三团攻占镇远县城。26日,一军团二师和十五师围攻施秉县城,并在城外击溃黔军宋华轩团,占领施秉。27日,左路纵队的红三军团及一军团二师攻占黄平县城。一军团第二师于12月28日协同左路纵队三军团攻占旧州。

中央红军在黔东南完成军委命令后,继续北进,于12月31日入瓮安县境。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在猴场召开会议,以后强渡乌江,夺取遵义,进击桐梓、攻克娄山关,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召开,实现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黔东南州红色景点导游词(5)

各位游客,你们好!现在我们就要到达侗族文化中心—黎平。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红军长征及在黎平的情况。

1930年至1931年9月,中央红军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人民一起,连续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第一、二、三、四次军事“围剿”,胜利地保卫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到第五次反“围剿”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不顾敌强我弱的客观事实,抛弃了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指挥红军采用冒险主义的“集中对集中、堡垒对堡垒”,实行“正规战”、“阵地战”。他们不顾敌人在装备上、人数上大大优于红军的实际情况,与敌人拼消耗,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使红军善打运动战、游击战的特长无法发挥,使红军越打越少,根据地越打越小。最后红军主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18日,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史上,中国革命史上难忘的一天!这天,中央红军分别从江西省的瑞金、会昌、兴国、宁都、福建省汀州等地出发。毛泽东带领中央三队从江西于都出发,迈开了震撼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

中央红军长征开始时,王明“左”倾路线领导者计划要到湘西建立新的根据地。在长征中,他们又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采取“甬道掩护”、“大搬家”式的夺路突围方式,抬着笨重的机器和坛坛罐罐每天只能行走一二十华里,使红军在蒋介石的围堵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至1934年12月初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封锁线时,红军兵力损失三分之二,已由长征出发时的86859人(1934年10月8日红一方面军花名册),在到达湖南、贵州边境时,减少到3万余人。

此时,蒋介石已完全知道中央红军转移的意图与转移的路线,遂在红军北去湘西路途上调集了14个师共约16万多人的兵力,布成一个大口袋等待红军。在中央红军的背后,尾追红军的桂军2个师约6万人也紧跟到通道以南的湘桂边界。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国工农红军到底往何处去?中国革命将如何开展?是继续按照“左”倾领导所坚持的要中央红军北上湘西去会合红二、六军团,让苦战两个月、战斗力与战斗人员异常削弱的红军,去与五六倍于己的优势敌军硬拼,还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行动方针,这是关系到红军队伍和革命的生死决策。“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这革命的紧急关头,毛泽东再次显示出力挽狂澜的勇气和智慧。毛泽东向中央政治局建议红军放弃去湘西的计划,改为向敌人防守力量较弱的贵州进军,并争取主动创造战机,打几个胜仗,使苦战两月跋涉千里的红军部队能稍事休整。

毛泽东的这个建议既大胆而又稳妥,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得到周恩来、朱德及王稼祥、张闻天等多数同志的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如风雨夜中的一座灯塔,给红军指明了方向,也得到了广大干部的拥护,使人们重新拿起实事求是的思想武器。红军按照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改变前进方向,不去湘西,而调头西进贵州,进入苗岭山脉。

1934年初冬,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贵州。黔东南有汉、苗、侗等30多个民族,位于云贵高原的东南部,大部分地区海拔500至1000米,山川纵横,地形复杂,交通闭塞。当时人口有80余万人。统治贵州的地方军阀只为中饱私囊,使地方经济凋敝。此时贵州的军阀王家烈任国民党第二十五军军长兼贵州省主席,主持贵州军政。他与蒋介石及其他军阀矛盾重重,时常兵戎相见。

蒋介石与贵州军阀的矛盾及贵州军阀间派系的矛盾,大大削弱了他们在贵州的统治力量,也大削弱了他们的防堵红军入黔的力量。

当中央红军突破蒋介石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进到湘黔边时,蒋介石曾决定以其行营参谋长贺国光为主任,率参谋团进驻重庆,统帅川黔各军阀部队堵截红军,并直接电令王家烈部到黔东南防堵红军进入贵州。王家烈因此于11月上旬在贵阳召集二十五军和贵州省政府高级官员开会,商讨如何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对红军进行防堵。会议决定,乌江以北的防备由侯之担负责;犹国才部开到乌江以南,负责东路的左翼防务;王家烈所部担任乌江以南东路的右翼防务。

王家烈的计划虽然如此,但当时能指挥得动的只有何知重、柏辉章的2个师15个团,外加侯之担的4个团和犹国才勉强同意抽出的2个团,共计21个团的兵力,而王家烈15个团的大部又被红军二、六军团牵制在铜仁一带,犹国才另有打算,迟迟不肯派兵。直到12月中旬,中央红军打到贵州边境时,黔东南的黎平、从江、锦屏、天柱等几个县,才只有黔军2个团又2个营以及一些“民团”防守。这当然不堪红军一击,更不可能阻挡中央红军进入贵州。

1934年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红军由湖南通道县陆续进入贵州黎平县境。

红军左路纵队三、五、八军团及军委纵队于12日从湖南通道县播阳出发相继进入贵州黎平。

编入军委纵队干部团休养连的毛泽东于12月15日抵达黎平。毛泽东在行军路上与王稼祥、张闻天一起商谈了许多党和军队前途的问题,形成了区别于“最高三人团”的“中央队三人团”。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毛泽东的主张得到了王稼祥、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多数中央领导的支持。为此,中央专门就毛泽东关于到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去的主张召开了两次关系红军前途命运的会议。一是通道会议,使中央改变行军路线,改向贵州进军。

二是黎平会议,使中央改变了前进目标,作出了进军黄平,到遵义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到达黄平之后,张闻天、王稼祥的努力,促成了猴场会议、遵义会议的召开,从组织上限制了博古、李德的最高指挥权,为毛泽东的复出打下了基础。后来张闻天和王稼祥分别被毛泽东赞誉为“开明君主”和“有大功”的人。而这段历史后来也被戏称为担架上的“阴谋”。

进入草坪、洪州的毛泽东看到了一幕惨景:一对讨饭的侗家母子,10多岁的小孩跪哭在饿死的母亲身边。毛泽东扶起小孩,拭去泪水,叫警卫员小陈拿来毛衣、布鞋给小孩穿上,让红军战士掩埋了饿死的妇女,小男孩一下跪在毛泽东面前:“卜佬呀,瑶佑当红军,袖瑶呀!”(伯伯呀,我要当红军,收下我吧!),毛泽东含泪点头,一名侗族孤儿就这样跟着毛主席走上了革命征途。

军委纵队进驻洪州草坪村时,司令部设在寨边一位60多岁的侗族石大爷家。晚饭时,石大爷看见红军同志吃的是粗茶淡饭,好几个人共吃一个菜,就象百姓几兄弟合伙做工吃饭一样。很受感动,拿出自家的腌鱼和酸广椒给红军吃。朱总司令一再婉言谢绝,并向石大爷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红军纪律。对石大爷说道:“大爷的盛情我们都领受了,不过,吃你的东西要讲个条件,我们吃大爷的菜,大爷要收我们的钱,‘有往无来非礼也’,一家人嘛就要有往有来嘛。”

几十年来,毛泽东、朱总司令在洪州的感人故事一直在洪州群众中传为佳话。

红军左路纵队继续向岩寨、下温、平甫、地青、中潮、佳所、平坝、两路口行进,在羊角岩击溃黔军守敌,于15日进入黎平县城。

在中央红军进占黎平县城前,县城的群众听到红军快要进城的消息,都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准备迎接红军。两个月前红六军团西征时路过黎平,这里的群众曾听到红军宣讲革命道理,亲眼见到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知道红军是工农的子弟兵,因此当红军进入黎平县城时,群众自动组织起三四百人,列队来东门外10多里的地方,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夹道迎接红军大部队入城。

为进一步确定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主持会议的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博古、张闻天、李德等及应邀列席的军团负责人。会议中心议题是:战略方针、红军进军方向问题。中共中央委员会总负责人、书记处书记博古、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仍然坚持北上湘西汇合二、六军团与强敌硬拼,毛泽东主张甩掉重兵围堵,避实就虚向黔北发展。会议从白天开到深夜,两种意见针锋相对,斗争异常激烈。

毛泽东审时度势分析敌情,有理有据地驳斥和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建议中央政治局:一、放弃北上湘西同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向敌力量薄弱的贵州北部进军。二、以黔北遵义为中心,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三、中央政治局相应作出新的战略方针之决定。

毛泽东这席石破惊天的话震撼人心,让在座的多数人所折服。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等坚决站在毛泽东一边,对其正确主张予以支持。经会议表决,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讨论并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议》。黎平会议因“三个第一次”,在中共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一是黎平会议是长征中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

二是它第一次以中央政治局名义否定了博古、李德顽固坚持的错误战略方针。三是它第一次结束了长达三年时间内毛泽东在中央受排挤的地位,开始形成中央绝大多数领导人转而赞成、支持、拥护其正确主张的局面,从而为遵义会议确立他的领导核心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黎平会议、侗乡黎平,从此成为伟人毛泽东人生旅途、革命征程中一段深刻而重要的历史记忆。因为毛泽东,因为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很多年后,黔东南的黎平也被浓墨重彩地写入了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册。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路要遵循实践,而不是单靠本本;中国革命的指挥部在中国,而不是在莫斯科。黎平会议,无疑在红军长征史上,在中国革命史上,在党的历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时过五十二年后,胡锦涛同志曾这样评价:“黎平会议,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当时红军冲出了国民党的重围,正处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党中央及时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左’冒险主义的错误主张,肯定并采纳了毛泽东同志西进贵州的正确意见,确立了红军北上黔北、建立新的根据地的战略行动方针,这就使中央红军开始从被动转向主动,为以后胜利,为遵义会议召开奠定了基础。因此,黎平会议在党和军队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黎平会议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党和红军贯彻了黎平会议精神,在西进中酝酿转折,如果说没有黎平会议的召开,就没有遵义会议的召开,那么同样,没有红军在黔东南的西进的这个量的积累过程,就没有遵义会议质的飞跃的必然结果。红军长征在黔东南的历程是革命战略转折的历程,是毛泽东政治生涯转折的历程。

黎平因红军三次经过而成为革命老区。当年红军足迹踏遍黎平现行区域的17个乡镇、81个村、167个自然寨,共一个月有余。过境期间及稍后在黎平牺牲有87名红军战士。有上百名侗、苗同胞参加红军,随军长征。留下了“一件毛衣”、“朱总司令驻过草坪村”、“红军桥”、“穷人一条心、协力迎红军”等上百多个动人故事,这是黎平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

现在就请大家随黎平会议纪念馆解说员去进一步了解当年黎平会议的情况及红军在黔东南长征的历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