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文库网!

面对痛苦磨难的励志文章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挫折时,要像大树一样,被砍了,还能再长;也要像杂草一样,虽让人践踏,但还能勇敢地活下去。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与大家分享面对痛苦磨难的励志文章,希望能够帮助你们!

  励志文章1:正是不断地经受磨难,人才能变得更加坚强

  “人生成功的秘诀只有那些在奋斗中尚未成功的人才知道。”——格林斯

  每当我们开始干一件事时,总难免要失败。如果害怕失败,那你将一事无成。家长们常说:“孩子只要能立就能走,能走就能跑。”每个家长都懂得孩子不摔几跤是学不会不走和跑的。而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跌倒中学会走路时,心情是非常激动的。事实上,所有人都是这样长大的。

  体育也是如此,工作也是一样。只有在失败中,我们才能真正学到本领。你想长大成人,想超过别人的话,就更有记住,“失败是成功之母”。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柯鲁德·史密斯曾经这样说:“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荣幸就是每个人都失败过。而且每当我们跌倒时都能爬起来。”

  日本人把“不倒翁”这一玩具称为“永远向上的小法师”。每当人们参加竞选的时候,就有用它当成装饰品的习惯。有的人把“不倒翁”的一只眼涂黑;还有的人若是当选了,就把“不倒翁”的下半身涂黑,以示庆祝。

  “不倒翁”因为重心在下面,所以无论你怎样推它,只要一松手,它就会马上弹起来,因此是个很招人喜欢的玩具。

  正是因为不断地经受磨难,人才能变得更加坚强。在日本有“八起会”。这是那些因不走运而倒闭的经营者们的集会。他们的领导者曾以“失败是开路的手杖”为题,为“八起会”的成员们做了讲演,这给予当时在坐者以极大的鼓舞。

  的确,人们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的东西,比从成功的经验中学到的还要多。

  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有骄傲自大、过分自满、夸海口、滥用职权等等。总之,大体上都是因为一些小事而导致巨大的损失/中国春秋战国的韩非子曾说过:“不会被一座山压倒,却可能被一块石头绊倒。”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失败,只要你跌倒后又爬起来,跌倒的教训就会成为有益的经验,帮助你取得未来的成功。

  励志文章2:绝望是一种醒悟和升华

  如果你认为你一生中也不会陷入绝境,那么只能证明你正在走向绝境的路上。

  如果你已经陷入了绝境,那么就证明你已经得到了上天的垂爱,将获得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你已经走出了绝境,回首再看看,你会说你从未发现过,自己要比自己想像的要伟大,要坚强,要聪明。

  如果你已经成功了,你要由衷感谢的不是你的顺境,而是你的绝境。

  顺境中,你收获的仅仅是代表财富的东西,然而大部分时间里,你是在不断地丧失,丧失着生命中原始的豪迈与激情。顺境是一种腐蚀剂和麻醉剂,让你完成从呼啸山林的兽中之王到懒猫的蜕变,让你经历从将军到奴隶的转化。

  绝境仅仅是一段距离、一个门槛,同样也是一次转折、一次醒悟和升华。在绝境中你往往会突破骨髓与血液中的樊篱,超越与俗人甚至包括你自己所见不同的常规,书写连你自己都不曾想过的神话。所以,绝境才是你的资本、你的证明。

  一个人只要不甘心平庸,哪怕是有一点点想法,在把想法通过办法变成现实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阻力和麻烦。人为制造的、客观存在的和偶然发生的,会让你感到时不予我英雄气短的无奈,会让你有穷途末路求救无门的尴尬。

  人生之所以有绝境,是因为你要突破要挑战。身陷绝境,就不要诅咒。上天把一辆车交给你时,他首先会让你学习驾驶,或者是让你扮演一个死于车祸的角色。只有这样,你才学会控制,学会珍惜和理解。如果你在得到这辆车之前,你诅咒了或者放弃了,上天会把那辆车收回,让你永远不停地诅咒或者永远一无所有。巴尔扎克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我说,绝境是你错误想法的结束,也是你选择正确做法的开始。你不在绝境中发迹,就在绝境中沦落。自古英雄多磨难。一个平凡人成为一个领域的英雄或者成为一个时代的英雄,是挫折和磨难使然,因为英雄和平凡人的区别就在于,英雄在逆境中抓住了逆境背后的机遇,在绝境中创造了奇迹。而平凡人在逆境中选择了随波逐流,在绝境中选择了放弃。

  什么事情,都是成也在人败也在人。失败者并不是天生就比成功者差,而是在逆境或者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坚持一分钟,多走一步路,多思考了一个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之事,我事之师。看别人的脚,我们至少少走弯路,少跌跟头,多一个想法,多一道门。

  切记,多一次逆境,就多一分成熟:多一次绝境,就多一次机遇。

  励志文章3:与其在追悔中颓丧,不如在追悔中奋起

  人在自己的人生长河里,有时候会误入泥潭,甚至出现可耻的行为。当可耻的行为已被公众和社会揭露,那么只有一条补救的途径,就是追悔。

  曾看过一个电视纪录片,采访的都是死刑犯。这是一个25岁的男子,因为女友要和他分手,且执意不肯与他和好,他便杀了她。

  你后悔么?记者问他。

  不。他说。

  为什么?

  为什么要后悔?他一脸漠然:后悔没用。

  记者沉默,镜头淡出。我的心理突然涌起一种异样的感觉。这样一个自私的人,犯了这样的极端的错误,而更为执拗的是,他居然说自己不后悔。

  因为,后悔无用。

  后悔真的无用么?

  当然,后悔的对象往往是一件发生过去的事情。昔日不能重现,往事不能重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后悔仅仅是一处追随往事的情感,它没有魔力去把往事改变。但是,我觉得,说后悔无用的人至少忽略了两个方面的事实:

  一,后悔对未来有用;二,后悔对心灵有用。

  关于悔,字典中的组词有“悔改”,指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有“悔过”,指承认并追悔自己的错误。有“悔悟”,是指认识到自己过错,悔恨而醒悟。还是悔棋、悔约、悔婚等。所有这些前提,都是已经明白了自己错,所有这些悔改、悔过、悔悟呢?而退一步讲,即使真的像那位死刑犯一样,自己已经没有未来了,后悔也对精神有一个清洗作用。你只有懂得后悔,才能够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把心灵的重负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分解,在生命逝去的同时也让自己的良知获得真正的宁静和平安。

  因此,我一直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讲,悔也是一种美。就像暗夜里的一盏灯,它会照出人储存着的最隐秘的慈悲和善,从而把人拽出无底深渊。所以,无论罪孽多么深重的人,只要听到他真心吐出一个字“悔”字,我都会为他感到欣慰。我知道,如果东方的佛听见他的这个字,就会把一朵莲花擎到他的身下。

  错了,为什么不去后悔呢?

  轻轻地告诉你:人在自己的人生长河里,有时会误入泥潭,甚至出现可耻的行为.当可耻的行为已被公众和社会揭露,那么只有一条被除数救的途径,就是追悔。

  追悔,即是对事情的觉悟, 又是改正的前提。追悔,是一处自我反省,是先刷心灵污垢的洁净剂,是塑造崇高人格的催化剂,是自我的扬弃。

  追悔,需要勇气,只要对自己稍微有一点宽容之心,那么追悔就会减去本色;追悔,需要学识。追悔建立在扎实的认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追悔的目的。

  追悔是一处特殊的情感。与其低着并没有埋怨错误,不如昂起头纠正错误;与其在追悔中颓丧,不如在追悔中奋起。

  励志文章4:苦难是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是人生的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万丈深渊。”

  的确,人的一生没有谁是平平坦坦的,一帆风顺是我们善良的祝愿,但有谁能平步青云而终老一生。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改变命运的一个大坎——失学、失业、失恋、失去亲人、失去财富、失去健康……

  台湾作家林清玄写过一个故事:有一年上帝看见农夫种的麦子结实累累,感到很开心。农夫见到上帝却说,50年来我没有一天停止祈祷,祈祷年年不要有风雨、冰雹,不要有干旱、虫灾。可无论我怎样祈祷总不能如愿。农夫突然吻着上帝的脚道:“全能的主呀!您可不可以明年允诺我的请求,只要一年的时间,不要大风雨、不要烈日干旱、不要有虫灾?”上帝说:“好吧,明年一定如你所愿。”第二年,因为没有狂风暴雨、烈日与虫灾,农夫的田里果然结出许多麦穗,比往年的多了一倍,农夫兴奋不已。可等到秋天的时候,农夫发现麦穗竟全是瘪瘪的,没有什么好籽粒。农夫含泪问上帝:这是怎么回事?上帝告诉他:因为你的麦穗避开了所有的考验,才变成这样。

  一粒麦子,尚离不开风雨、干旱、烈日、虫灾等挫折的考验,对于一个人,更是诚然。

  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此言不谬。想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淘汰不了劣者,筛选不出强者,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而我们每个人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总会欣然发现,点燃自己灵魂之光的,往往正是一些当时被视为磨难和困苦的境遇或事件。一个完美的人生,真的需要历练。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苦难”是上帝馈赠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但苦难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我们不必学那些宗教殉道者,将苦痛作为一种享受和目的,我们是具有正常生理及心理功能的人,有七情六欲,知道趋利避害,懂得享受生活,但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见金”。

  丘吉尔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他就是你的屈辱。”

  你战胜了苦难并远离了苦难,只有在这时,苦难才是你值得骄傲的一笔人生财富,才是你人生中经过历练后的飞翔!

  励志文章5: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喧嚣——沉寂,沉寂——喧嚣,人类文明是一部声音的历史,在噪音与乐音的交替中往复循环。当时间的逝水漂走了鼎沸的人声,在文明的望川上穿越默然屏息搜寻,音乐大师所留经典作品的乐音便会浮现并充盈人们听觉的空间。贝多芬,正是其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音乐大师之一。

  不是艺术史家把贝多芬命名为“乐圣”而让世人记住了他,而是他的音乐作品被世人反复欣赏使贝多芬成为了“乐圣”。贝多芬已经离世180年,是什么样的情感力量牵引着后人在他的音乐世界流连忘返?是什么样的音乐要素制造的情感漩涡左右着千百万乐迷在他的声音海洋上颠连沉浮?最能引发世人精神共振的,可能正是贝多芬的生命历程和他的音乐作品所呈现的“受难―抗争―复活”的情感节奏和精神结构,在这个意义上,贝多芬可能是最有“乐感”的文化巨人。

  命运常常布下苦难的天罗地网来考验那些成就伟大事业的人,贝多芬的生活轨迹似乎注定是百折千回的不断挣扎。贝多芬出身平民之家,酗酒成性的父亲用暴力驱使4岁的他开始修习音乐;他11岁起就辍学,13岁谋到大风琴演奏者的职位帮助父亲养家糊口,成为一名音乐“童工”;17岁那年,他失去了关爱自己的慈母,可谓少年失怙;他一生无数次恋爱却总是无功而返,一直未能过上他所渴求的婚姻生活;他终生辛勤工作,却常常陷于贫困境地。在生命的晚年,贝多芬更是承受了太多的不幸:亲人和挚友相继离世,让他饱尝孤单的滋味;弟弟死后为争夺侄儿的抚养权,与弟媳旷日持久的官司使他心力憔悴;嗜赌成性的侄儿甚至以开枪自杀来回报伯父对他的厚爱,令贝多芬悲伤不已;就在去世前的12天,贫病交加的贝多芬还给朋友写信,恳求神明免除他生活的窘迫。

  对于音乐家贝多芬来说,失聪才是命运女神送给他的最残酷的礼物。从26岁开始,贝多芬逐渐失去听力。倘若他从事的是其他职业,耳聋也许不会太影响他的生活和工作,但是贝多芬是凭着听觉来创作的音乐家,耳聋至少给他带去三重巨大的打击:耳朵日夜轰隆作响使他饱受生理的折磨;失去辨析音律的能力对他的职业生涯造成可怕的影响;残疾更让他走向自卑和自闭的心理困局,他甚至认为自己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1902年,在失聪痛苦的煎熬中贝多芬产生了自杀的念想,他写下了留给弟弟们的遗书。是音乐艺术让贝多芬放弃了轻生的念头,他不断劝慰着自己:“啊!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不能离开这个世界。”他呐喊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噢!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贝多芬把自己这份在苦难中获得新生的体验,灌注进随后着手创作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中。交响曲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以飞扬激越的节奏塑造受难和反抗的英雄形象,力敌千钧、气贯长虹;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英雄死了,在悲叹和沉思中人们抬着他的灵柩缓缓前行;第三乐章“诙谐曲”充满悠闲自在的情调,为第四乐章英雄的复活和民众的狂欢作铺垫;第四乐章为“终曲”,它发展了贝多芬1800年的舞曲《普罗米修斯的创造者》中已经动用的旋律。

  在这部交响曲里,贝多芬为他所礼赞的英雄找到了希腊神话的“原型”。作品歌颂的英雄不是拿破仑(很多人以为是这样),而是一切承受苦难、超越苦难而终获新生的英雄。通过创作《第三交响曲》,贝多芬本人走出死神的诱惑陷阱,有如凤凰涅磐般奇迹地“复活”了,因此,傅雷认为《第三交响曲》“真正的英雄应该是贝多芬自己”。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以及另外许多音乐作品也重现着“受难―复活”的__母题,从他的受难英雄音乐群像那里,人们依稀看到了耶稣悬垂于十字架上为世人“赎罪”的身影。与年轻时代有所不同,深处不幸中的晚年贝多芬更为关注宗教的救赎问题,他曾经在病痛的折磨中默想着“一切的灾难都带来几分善”的命题;他时常翻阅荷马史诗 《奥德赛》的德文译本,并在歌颂痛苦的诗句下面划上一条条的红线:“我的心灵经历千锤百炼,不畏痛苦!因为我忍受的痛苦,早已不计其数。忍受痛苦煎熬而仍能祈求上苍保佑的人,当能与不朽的神明同样高贵圣洁。因为,尽管他们的生命屡遭不幸,沉浸在哀伤之中仍能心中有欢乐。”

  贝多芬晚年拖着老病身躯,耗时4年于1824年完成了《D大调庄严弥撒曲》的创作,他在谈到这部作品时曾说过:“我的目标是不仅在演唱者中,而且在聆听者中唤醒和永久地浇灌宗教的情感。”《D大调庄严弥撒曲》抒写着人们内心深处对神明的祈求、呼告和赞美,成为贝多芬作品中最具有宗教力量的作品之一。

  《第九交响曲》(合唱)的创作经历了更为漫长的7年,它同样完成于1824年,贝多芬是在自己崇敬的诗人席勒之《欢乐颂》的启示下写就这部不朽之作的。贝多芬在第一乐章里讴歌着人们历经千难万阻仍不断抗争的伟岸精神,经由发扬踔厉的第二乐章,充满抒情沉思品格的第三乐章,通向第四乐章对全体民众参与的盛大狂欢节场面的描写:“欢乐啊,美丽的神的火花,/ 极乐世界的仙女。/ 天女啊,我们如醉如狂,/ 踏进你神圣的天府。/ 为时尚无情分割的一切,/你的魔力又把它们重新连接;/ 只要在你温柔的羽翼之下,/ 那里的人们都结成兄弟。”这部交响曲构思宏阔、气势磅礴,堪称是关于人类的起源、演进、发展直至战胜一切苦难,建成自由、欢乐、美好世界的狂欢史诗。这是对贝多芬1812年创作的《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两部狂欢节颂歌的推进,它洋溢着古希腊的酒神精神。

  虽然经历了不同时期乐风的变化,但是贝多芬的多数音乐作品都纵贯着统一的意旨:在苦难中不懈地抗争和追求,获得身心的自由和解放。如同他的音乐作品一样,贝多芬本人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感动着两百多年来亿万民众的心灵。贝多芬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绝不仅仅来自于他在近代音乐史上非凡的创造性和影响力,更重要的在于他是近代文明的“范式”性人物,他的音乐和他的人生呈现出了“苦难―挣扎―新生”的人类文明永恒精神结构。如果说古希腊神话中那位反抗天神的意志,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天谴的普罗米修斯是人类文明原初时代英雄的“原型”,那么贝多芬可谓是近代人类生命意志最有启示意味的文化强者。

  历史上有各式各样的强者:有人恃强力创造丰功而青史留名,有人借时势成就大业而显赫一时,有人凭着天赋、智慧给人类带来丰厚的思想而百世流芳。贝多芬是别一种类型的强者,他虽然“不能征服王国像拿破仑”,但是他可以“征服心灵、感觉和情操”(傅雷语)。

  对此,罗曼罗兰有很独到的阐释:“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者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在此英勇的队伍内,我把首席给予坚强而纯洁的贝多芬”。

  径直地说,贝多芬的伟大来自他的精神感召力,他是一个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