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文库网!

中国医师奖张文宏个人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医师奖获得者之一的张文宏医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身为医者的誓言和担当,给患者带来光明和希望,给城市带来温暖和安宁今天小编整理了中国医师奖张文宏个人先进事迹心得感悟,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医师奖张文宏个人先进事迹心得感悟1

张医生业务过硬是没话说的,因“硬核金句”走红让人有点意外。他的很多话,在上海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不这么说,还能怎么说?

“我跟你讲你一定听不懂……”

“我跟你讲你一定听不懂,因为我们读的书不一样,我讲的每一个汉字你都能听明白,但不会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估计张医生说这句时,没有任何特别的准备,他平时在华山医院给病人家属可能就是这么说的。

这在上海人之间没问题。上海人最服气的是专业技能,你有我无我服你,天经地义。这座城市始于工商业移民,家世背景之类的先天因素比较弱。一个普通人在上海的起点可能是童工、可能是学徒,后来是学生、是打工的。大家都是从新手村的一把破剑开始打怪升级,到最后自己的顶点,安身立命的资本不就是一路点开的技能树吗?

对自己的技能自信,对别人的专业能力尊重,比起出身、财富、官位,专业水平更能让上海人服气。

上海人对这种自信有一个很微妙的词“老嘎”,“张医生老(很)老嘎额(的)”可能是上海人看他说这段话的第一感受。

微妙之处在于,“老嘎”的评价含有一点点妒忌、有一点羡慕,但是没有“傲慢”、“自大”的贬义。有点类似于英国贵族的“Pride”,但“老嘎”是不需要血统的,只需要你对自己的专业懂行,手艺精湛。

而且也不是张医生这样知识精英的特权,一个工匠、技术工人也可以很“老嘎”,比如张医生家装修时,贴墙纸的工人都可理直气壮地和张医生讲“我跟你讲你一定听不懂”。

“我为什么要亲自去查房,要讲良心的呀!”

说上海男人小气,可能是有道理的。

上海这样的移民城市,熟人圈很小,是陌生人的世界。加之人口密度高,竞争激烈,熟人社会的人情世故规则失效。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界限分明。你不占我便宜,我不占你便宜,是人际往来的起点。

“防火防盗防同事”出于张医生之口一点也不奇怪,有没有疫情都是这个道理。上海人从不默认熟人等于朋友,同事就是工作关系,和私交不是一码事。既然如此,提防是当然的。上海人活在一种高度戒备的状态中,只是不露峥嵘。

但是,界限分明的上海人不“奸”,这座城市自有一套道德标准,“奸”的风险很大。 “我为什么要亲自去查房,要讲良心的呀!”、“不要欺负老实人”,在这个被“扔钱就走”“带病上岗”多次辣眼睛的特殊时期,被大家当作一股清流。

但是,这在上海人的标配,是日常生活的常态。

在这个极端务实的城市里,道德宣示没有多大传播空间。本地新闻也很少那种圣徒式的正面形象,因为那没有用。精于算计的上海人是“实时更新数据”的,你承诺什么、兑现多少,你从中取利多少、是否合理,都在周围“人肉超算”的关注和审视中。不轻信,也不容易被说服,眼见为实也要打八折。

这样一个彼此提防的人际关系网络里,无底线的侵略性是不受欢迎的,欺负老实人的做法更会众人不齿。你无视他人正当的利益,会被所有利益相关方视为的潜在威胁。这很容易引发众人的孤立,没有人会恶语相加,大家客客气气地对侵略者开启“阿拉不睬侬”的模式。

如果张医生不亲自去查房、不讲良心,那么他会撞上“空气墙”,被很多人疏远,这和他是不是领导没有什么关系。大家都加倍提防你,你还能干什么?

“请领导先走”这种梗很少出现在上海的职场,因为明智的领导知道,这个坑要是跳进去,后面麻烦一堆。

“没有防护,你可以拒绝上岗!”

我一开始不能理解“没有防护,你可以拒绝上岗!”为什么会走红,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传染病防治的相关规定没有医护人员的防护标准吗?疫情爆发时期,医护人员是特别重要的资源,难道不需要特别重视保护他们的安全?

不过,看了武汉中心医院的情况,稍微有点明白了。

如果张医生又蠢又坏到让手下不穿防护就上岗,华山医院的护士妹妹们会忍气吞声?可能当场拿着规定和他开怼,事后也没有什么人会支持这种“奋不顾他人之身”的恶行。本地媒体也不会把这种违规、反人道的牺牲树为榜样,除非他们不怕市民热线被打爆。

上海人注重规则,而且规则意识确实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在上海人看来,规则不是单方面的权力宣示,而是一种契约——契约是上海人看很多问题的角度,这种彼此约定权力义务的白纸黑字都是契约,也是解决纷争的最后底线。这个工商为本的城市里,契约是根本,先有契约后有权力,不容含糊。上海人绝不混淆规则制定者的权力和规则本身的约束力。

上海也从不崇拜无视契约的“狠人”、“狼性”,即便是民国时代叱咤上海滩的杜月笙杜老板也没有“狠人”的事迹。

这座城市崇尚智力,推崇算无遗筹的精明周到。守不守约不仅是个道德表现,也是个智力标杆。工商为本就要和气生财,和气生财就要尊重契约。耍横者不仅暴露了道德缺陷,而且是暴露了智力短板。

因为,你没有能力周到地解决纷争、没有对契约中的不利情况造作筹谋。坏还在其次,蠢是第一位的。明明规定了必须穿防护服上岗,非要人家胡来,这不是蠢吗?明明疫情当前医护人员是宝贵的资源,你要人家白白牺牲,这不是蠢吗?要凭借权力名目张当胆突破规则在上海是少见的,代价很高——“狠人”不怕被人仇视,却很怕被人轻视。

因此,上海人看来,“没有防护,你可以拒绝上岗!”很正常,别无深意。说这样的话、做这样的事,只说明张医生很正常。这句话引起围观,可能是华山医院的正常标准和武汉中心医院的正常标准是不一样的,和把女护士剃成光头的某省也不一样的。

我不认为正常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因为正常不应该是稀缺的,看来我可能是错的。

“放心回去吧!”

华山医院组织医疗队驰援武汉时,一位医生的父亲住进了ICU,张文宏只对他说了一句话:“放心回去吧!”。这当然是张医生对属下的关怀,当然是善良的。

不过,即便从效率的角度看,好像也该如此。若我是躺在ICU的病人,也不会想要一个正在经历丧父之痛的医生来治疗。我不能为了额外的感动,而置我的生命安全风险于不顾。我也不知道那些家里至亲或病或亡或生孩子还坚守岗位、还要赶回来抗疫的医生护士警察……到底重要到什么程度?缺他们不可吗?

上海男人的一大特点就是顾家,自己顾家也很理解别人顾家。这座陌生人的城市中,家太重要了。成家立业有多艰辛,守护家庭的责任就有多重。如果家里有重大变故,会被默认为不适合工作的状态,于情于理都是如此。

无法理解把一个安全隐患强留在重要岗位上的必要性,至少对当事人和他要做的事都没什么好处。作为管理者,即便不出于善良,也要出于务实,让他回家。张医生只要同理心在线,都会如此做的。

这就是上海的人情世故,我不是赞美上海的沪吹,我也不是赞美上海男人,也不是赞美张医生——我喜欢他、尊重他,也理解他。张医生说自己是乡下到上海读书,然后留下了。其实上海人就是这么回事。一座长三角的城市,很多人来了、留下了,打拼、安居,经历大都简单。

上海就是一座工商业起家的现代化大城市,有现代工商业的风气。这些都很正常,一个现代国家的大都市差不多都是这样的吧?好像也不是。

张医生在采访时有过另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大家都说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那我也认为是……”,那我也认为是。不过,也没有上海市民希望自己的家园像武汉那么英雄,也没人希望这座城市出什么英雄。可能“狠人”和“狼性”都比较少的上海也不大容易变得“英雄”或“英雄”辈出——无论是逼出来的,还是自发的。

这可能是上海男人的问题,甘于止步于正常。

张文宏不是英雄,李文亮是;这是张医生的幸运,是上海的幸运。

中国医师奖张文宏个人先进事迹心得感悟2

张文宏,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目前担任复旦大学内科学系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防痨协会结核与肝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结核病脑膜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多个学术职位;担任《中华传染病杂志》主编和多本SCI杂志包括《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and Lung Disease》副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和发病机制,先后承担十一五国家传染病攻关项目、十二五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十三五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荣获中华医学奖、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新百人计划、上海市银蛇奖。任科主任以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已连续九年全国医院感染科专科排名第一。

在本次新冠疫情暴发中,张文宏老师以业精博学的才能,医者仁心的情怀,挺身而出的担当在疫情防控,疾病救治,科学普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同时带领学生们基于自身丰富的治疗经验与医学知识,以专业的内核、冷静的分析,为大众正确认识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而不断发声。

育人事迹

张文宏老师自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培养了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数十名;其中4名博士研究生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多名学生获得“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他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有社会关怀、家国情怀的中青年科研拔尖人才,在感染病学科建设,特别是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带领青年人持续发力,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张文宏老师课题组

张老师致力于信息化教育平台建设。他领衔开设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科传染病学课程,于2019年获得复旦大学学科特色在线课程建设项目第一批立项。截至目前,该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参加人数逾10万人次,成为复旦上医学生的优质教学资源。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张老师用自身的坚守和理想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面对患者时,他是充满正能量的白衣天使;在面对学生时,他是正直谦逊、知行合一的导师和榜样。

7月23日,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名单公布,张文宏入选。

经典语录

“我不教给你们如何考试,而教什么是这门学科。”

“培养沉稳与宁静,善处成功与挫折。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东西,而要动手做眼前清楚的事情。”

1

正直谦逊,知行合一

“我不是网红,我是文宏。”面对媒体宣传和网民追捧,张文宏老师如此回复,尽显诙谐幽默,踏实平和。

学生们对张老师的“意外走红”毫不惊讶:张老师的专业学识和道德情操一如既往,依然用自己一言一行践行着为师者、为医者的初心和使命。在医学院,但凡听过张老师的课或者讲座的同学都会记住这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硬核”教授。他总是以其一贯幽默风趣的风格,贴近社会热点的方式,鼓舞着一届又一届的医学生。

很多人纳闷,究竟是什么让他可以从容驾驭临床、科研、行政、教学这么多的工作,并且还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一次晚上的组会,被白日连轴的会议和专家门诊消耗了过多的精力,一向以精力充沛著称的张老师也有点顶不住了。几位学生讲完,忽然发现张老师睡着了,不禁笑了。

但坐在他旁边的学生却一点也笑不出来,因为她无意中注意到张老师的电脑屏保,没有华丽的景色,没有动感的光影。黑色背景下的几个鲜明的大字:正直、谦逊、踏实、节欲,这是一个人的人生信条。无论是学术、医术还是地位都已在同辈中如此出色的张老师,依然每天这样要求、督促自己。

还有一次,张老师给本科生上课,调侃说不鼓励大家考他的研究生,因为当他的研究生需要早晨6:30来和他讨论课题。有张老师的学生笑道,若是多年前的自己就坐在那课堂里,或许会因此打了退堂鼓,也就再没了今天的感动和坚持。为何是早晨6:30?张老师说那是他一天中精力最充沛、最不容易被打扰、最可以专心谈学问的一段时间。而他,把这段时间给了学生。

除此之外,张老师的智慧和干练也让很多人体会到优秀医生和优秀科学家该有的品质——早晨6点半,他为学生开题仔细斟酌,细致到一字一句;趁着午餐休息时间,他为课题的数据把关,不断提出问题,帮学生寻找解决方法和思路;看到有些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他组织学习小组,放弃晚上休息时间亲自陪伴大家锻炼英语口语;趁着会议间隙,他在车上给学生沟通个人发展问题,理清当前形势,指引奋斗方向;凌晨两三点,他坐在电脑前,耐心回复学生邮件、细心审阅修改学生综述论文……

他永远以实际行动鞭策、以诙谐言语激励着学生们,即使辛劳疲惫,也永远让大家看到他精力充沛的一面。学生心中的张老师,是良师也是益友,是前辈更是偶像,一如既往如人生信条所言,正直谦逊、知行合一。

2

“人生意义在何乎?为人群服务”

对已经踏入医学行业的青年医生们,张老师的言行也树立了榜样。

门诊是个嘈杂吵闹的地方,但恰恰是这个不足4平方米的空间,他不断诠释着什么叫做“好医生”。华山医院感染科全国知名,很多患者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挂不到专家号,张老师会给这些病人加号,耐心询问病情,给患者指明方向;重病人需要住院,而三甲医院床位实在紧张,常常能看到他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患者,连打好几个电话帮忙落实床位。他常说:“外地病人来一趟不容易,再晚也要看,再麻烦也要给他们一个交待。”

每次听到经济条件不佳的外地病人花了四五百从黄牛手上买他的专家门诊号,张老师既气愤又痛心。他时常叮嘱首次来看病的患者:“下次来复诊直接过来,我给你加号,千万别再在黄牛那里买号了!”

还有一次,张老师带学生门诊实习,临近中午时分,一位老年患者还在对着他记录本上的问题咨询张老师,第五点,第六点……对面坐着的学生都有点烦躁了,张老师却依然微笑着耐心作答。完成第八个问题,已经是12点半了,患者起身离开,张老师离座相送,叮嘱老人家慢走。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3

经师易遇,人师难求

学生跟随导师,究竟应该学习什么?除了学业上的指导,更有导师自身的言行。

张文宏老师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40岁刚出头时就在临床、教学、科研方面都达到很多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灿烂光环下,其实是很多看不见的习惯在默默支撑:高效的时间管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长短搭配的工作规划,这些行事风格真实地感染着学生们。

年轻人刚从学校走向社会时常缺乏人生规划,加上医生当前所处社会环境,往往导致他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按张老师的话就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他曾在给医学生的讲座中提:“20岁到30岁是一生中最具有创造力的时期,医学生及青年医师务必要珍惜在这段时间积累临床和科研能力,才能厚积薄发。”

他时常让学生思考:“你想成为怎么样人?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对成功不同的定义决定了人发展的方向。未来是未知的,我们眼下只能争朝夕,脚踏实地做好手头的工作,修炼好自身素质,才能在机遇出现的时候从容地抓住它。”他说。

也不知哪天起,学生们给张老师起了一个亲切的昵称——“张爸”。在学生们心中,他永远是一位像慈父般心系学生成长的老师,一位如严师般激励学子前行的父亲,照亮了他们在这个时代最容易迷茫的岁月与前程。

对毕业生寄语

成为一个坚守的人,培养沉稳与宁静,善处成功与挫折,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而不要在负面的新闻和情绪中迷失了方向。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才是年轻人立足社会的标签和脊梁。它既能让你获得社会的认可,也能让你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卑不亢。

希望临床医学方向的毕业生们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总结临床经验,熟练应用循证医学手段研究临床问题,把对疾病的认识和创新的诊疗手段变成公认的结果。因为回归到根源,一切科研进展,最终受益的一定是病人。

中国医师奖张文宏个人先进事迹心得感悟3

这几天,不少人在为张文宏医生鸣不平。

三部门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506人大名单,为什么偏偏张医生没评上?他不优秀吗?他没有在一线吗?他不努力吗?他去哪了?是不是被欺负了?

大家很可能是误会了。

我第一时间就看了这份名单。上海15人入选,其中9名女性。其中还包括张文宏医生所在的华山医院三位:主任医师李圣青、主任医师张继明、副主任护师张静。但这份名单强调的是一线,基本上,有比较重要类领导职务的人,即便在一线,也没有入选。

比如,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以及大年初二就奔赴武汉的陈薇院士,还比如,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他们都是在一线拼搏的专家,成绩也很优秀,但都没有在名单上。

而张文宏医生呢,他不是院长或者院士,但他担任主任的华山医院感染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他同时是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特别是,他还是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这个组长属于临时性的领导职务,但很重要。

张文宏曾经说,不要让老实人吃亏,不要欺负老实人,和其他专家一样,他把这个荣誉让出来,是很正常的。

所以,没什么不平,张文宏也没有被欺负。

倒过来说,本来,张文宏医生自己也说过,疫情一过,“新冠大幕落下,我会silently地走开。医院里躲在墙角走的那个就是我。”他本来就不是希望站在聚光灯下的人物,不受表彰,本来就是我们所喜爱的张文宏人设。

好。回过头来看,我们喜欢张文宏的什么?

我觉得是因为他是一个耿直的人,有烟火气,是一个正常人,而不是满嘴官话套话的人,从不给自己身上添高尚人设。

比如:

—中国新闻周刊:您作为主任的华山医院感染科有中国最强的感染病学团队,您当初上大学为什么选择了感染病学?

—张文宏:对我个人你不要采访,我觉得没什么意思。我就一个乡下人跑到上海,读完书留下来工作而已。

记者本来是希望挖一点他报考志愿时的高尚意愿,但是他看破套路,就是不入套。

又有记者问他上海的治疗方案,希望表现他的专业性,为上海加加分。但他一句话怼回来:“我跟你讲你也听不懂,因为我们读的书是不一样的。你能听懂我说的每一个字,但你不懂什么意思。但我可以告诉你重症病人是集中了上海最好的多学科团队治疗。治疗方案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写在病人身上的。”

许多媒体都在报道一线医护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他直接去点破:“干嘛要这样道德绑架啊!我不鼓励加班加点,抛弃家庭,无休无止工作是不人道的。对于普通人它就是一份工作,不要用高尚来绑架别人。”

有领导拍着胸脯说疫苗肯定没问题。结果,他又说大实话:不要对疫苗报太大希望:“疫苗就算出来也要到年底了。”对于热门的血浆疗法,他说:“注射血浆者不可能立刻康复,也不是每一名患者都可以注射,立刻康复那是电影。”

对于“很多医生态度不好”的批评,他也怼:“大家看到医生都是文质彬彬的,那都是假的,全都是假的!”“专家到了这份上吧,我看脾气没有一个好,吵架是经常的,但都是本着对病人极端负责的态度,否则我跟你吵什么吵啊?你好我好大家好不好吗?”

这些话,有什么特点呢?特点就是——都上不了新闻联播,也都进不了先进事迹材料。对不对?没有一句话可以写进去的。包括他说自己下班了,太累了,就是看无脑电视剧,什么无脑看什么。而不是在书桌前熬夜写论文。这样的事,怎么上典型事迹呢?

他这些耿直的话,每一句都不讨好,甚至会让领导很难办。尤其是那些喜欢影视剧里烈士临死还有一句话剧情的人。

但是我们都喜欢这样的,因为这就是一个正常人、普通人应该有的样子。没有那么高尚那么花枝招展。

不过,不要着急。我们喜欢张文宏真的只是这些吗?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些话,如果一个办公室里最普通的员工说出来,换一个人说,我们还会这么喜欢吗?不一定。我们之所以欣赏张文宏,并不是仅仅因为这些耿直的话,还因为这些耿直背后的专业。

他确实就是乡下进城读书留下来工作而已,但是,他1987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进入华山医院,先后在香港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以及芝加哥州立大学微生物系从事访问学者以及博士后工作。2003年非典时,他就是上海的专家顾问团队成员。 他带领的华山医院感染科,连续九年位居“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国感染病学科榜首。

以专业能力作为背景,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耿直的脾气才会显出可爱来。否则,可能会显出傻气。

这就是张文宏现象对我们的启示:要做一个正常人,一个耿直的人,但前提是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成为一个专业人士。

如果只是一个随时可以被替代的人,那么,你就会对领导说肉麻马屁话,对下属空话套话,对记者编假话,会抓住一切机会给自己强行高尚起来,以巩固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长此以往,整个人自然变得格局很小,算小账,琢磨小智慧,玩弄小把戏,结果,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如果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就有了选择的自由,于是精神舒展,不被欺负。张文宏说,他也是一路被欺负过来的,“不读书,就是人家怎么欺负你,你怎么欺负回去。但如果你书读多了,你会选择不再跟这些人有关系。”“你被人欺负惯了,你就知道欺负人的嘴脸是怎样的,你就要善待比你年纪小的、权力没你大的人。”

这一点我稍有一点体会。比如说,我在呦呦鹿鸣算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人”,因为这里文章都是我写的,很少有人写得来。正因为如此,我脾气就渐渐长起来。比如说,经常有人来骂我,每天都有,主要也是因为阅读基数大,一千个人里有一个骂娘总数就很多了。大多数我客气回复,有的实在恶意满满的,我常常就一个“滚”字回过去。被我骂一个滚字的应该几百人不止了。

但是,如果说,我写的文字总共就十几个人(比如决定我饭碗的人)看,而我写的隔壁老王也能写,那么,这十几个人里,即便是每个人都指着我鼻子骂娘,即便他们完全无理取闹,我恐怕都得老老实实地接受。根本耿直不起来。这正是,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所以,仅仅学耿直的脾气和表达是没用的,关键要看里子——把脑中的学养框架建起来,把身上的专业壁垒提起来,把胸中的浩然正气养起来。我们天天赞美张文宏,自己却没两把刷子,恐怕将来不免要上演小型尴尬现场。“要做一个正常人”,并不容易,正常的背后,是一万小时定律,是板凳坐得十年冷。

中国医师奖张文宏个人先进事迹心得感悟4

看了昨天卫健委公布的名单——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名单的决定——上海总共15个先进个人,里面没有张文宏。

但坦率地说,如果让网民投票,他肯定会是高票数当选,如果说一定有比他票数更高的,那估计也就钟南山院士了。

他也是这个抗疫期间,就闪亮的医生网红。

用一位网友的话说:

他“话痨”,但不说官话。

他幽默,但不躲避问题。

他不过分谦虚,但也不居功。

他硬核,但是又很可爱。

隔三差五,他的话就是网络上刷屏,人们认识到,这个矮个子的上海人(实际上是温州人),原来比东北人还能说。

当然,他第一次让全网刷屏,还是那句话:“一线岗位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不要欺负老实人”。

说得有意思吧!

可以说,他是所有抗疫一线医生中,最能说的网红;他又是所有最能说的网红中,最懂疫情防控的医生。

他对这次疫情防控的贡献,尤其是科普作用,可能是100个、1000个医生都无法做到的。

但,他没有当选先进个人。

当然,这可能有很多种原因。

最大的可能,应该是他自己谦让,主动不要这种先进个人。毕竟,全国也就500来个,分配到上海,也就10来个。

而且,上海先进个人中,女性9人,男性6人。男同志比女同志少了三分之一,这也体现了海派医生的风骨。

但不管怎么样,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啊!

张文宏医生,即使你谦让,在很多人的心中,你应该早已经是先进个人了。

中国医师奖张文宏个人先进事迹心得感悟5

1、采访中张文宏主任母亲正巧打来电话

主持人:您妈妈给您打来电话,接一下吧,我们没有看到过张文宏主任跟他妈妈通电话

张文宏:你们就想探讨别人的隐私(偏不接)

主持人:那您想您的母亲吗?

张文宏:对我们这样一个非常理性的医生,因为你们如此的感性,我们看到感性的人,我们有时候就受不了。我就问你,哪一个正常人,他不想念自己的母亲呢,对吧?

2、记者:您作为主任的华山医院感染科有中国最强的感染病学团队,您当初上大学为什么选择了感染病学?

张文宏:对我个人你不要采访,我觉得没什么意思。我就一个乡下人跑到上海,读完书留下来工作而已。

3、记者:觉得大家是为什么粉你?

张文宏:这样说话很奇怪吗?我们在医院平时都是这样说话的啊。

这个事儿出来,因为我懂这个事儿,大家喜欢听我的。等这事儿过了,大家又不要听我讲话了。你以为大家爱听我讲话啊?等过了这个事情,大家该看电视的看电视,该追剧的追剧,该看跑男的看跑男,谁要看我啊?

当新冠大幕落下,我自然会非常silently走开。你再到华山医院来,你也很难找到我了。我就躲在角落里看书了。

3、记者:对于重症患者、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方案,上海有什么特点?

张文宏:重症病人治疗方案的特点,我跟你讲你一定是听不懂的。因为我们读的书不一样,我讲的每一个汉字你都能听明白,但不会知道是什么意思。

但有一句话一定能听懂:即在上海市政府、卫健委的统一协调下,把上海市所有的优势资源、多学科团队全部集中在这里,一起救治。

5、主持人: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平常是怎么调节压力的?

张文宏:很多时候大家回去的感觉就是葛优躺,但也有些医生比如大家喜欢的钟南山院士,八十几岁了吧衣服脱下来一身肌肉,爱运动。但是在我这里大家看不到,我根本没什么肌肉。爱运动非常好,我买过几次健身卡,但是吃亏的永远是我。买了健身卡基本上一年也就去两三次。还有一次买了几个月,那个健身房关掉了,所以都是把我的钱卷走了。

我们还是安静的休息为主。事实上我自己比较喜欢看那种非常无聊的连续剧,不要动脑筋的,你觉得哪些无聊我就看哪些,不能看那种特别动脑筋的。


中国医师奖张文宏个人先进事迹心得感悟相关文章:

★ 丁铁刚先进事迹观后感个人感悟5篇

★ 2020年中国医师节特别节目观后个人感悟五篇

★ 逆行者先进事迹个人心得感悟800字范文5篇

★ 观看全国道德模范个人先进事迹感悟心得【五篇】

★ 观看逆行者先进事迹心得感悟900字范文5篇

★ 钟南山共和国勋章先进事迹心得感悟2020

★ 时代楷模硬骨头六连事迹个人心得感悟2020精选大全

★ 2020关于中国医师节特别节目观后感范文5篇大全

★ 2019《榜样4》学习张富清先进事迹感悟10篇

★ 共和国勋章钟南山事迹个人心得感悟2020精选【汇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